最近的国际新闻里,中国对美方推出了一组“组合拳”,在高科技、能源与金融领域同时发力,意在压制美国的核心优势,并推动中国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。
具体来说,这些举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。第一,针对锂电池出口实施更严格的管控,同时对稀土出口加强管理。更关键的是,涉及14纳米及以下制程的芯片,以及256层及以上的存储芯片所需要的稀土材料,被纳入管制范围。这意味着美国在制造高端芯片和高容量存储器时,对相关材料的获取将受到明显限制。第二,推动澳大利亚铁矿以人民币结算,加强对美元体系的外部冲击;对美船舶征收“船舶特别港务费”,并对高通公司进行反垄断调查,同时将一些美国企业列入“不可靠实体清单”,实施制裁。综合来看,这些措施直接打到了美国在关键资源、全球航运与市场规则方面的要害。第三,这些做法还有一个重要目标,就是在新能源与先进制造领域提升中国的自主能力,削弱美国在相关技术上的垄断地位。
展开剩余61%可以说,这些举措的冲击,确实触及到美国的多条“要命之处”。它们让美国在先进芯片供应链、新能源技术和全球金融秩序方面的优势面临挑战,同时也对美国的军工生产产生连锁影响。就此,外界普遍认为这轮对美打出的“组合拳”,对美国并非“痛不欲生”的致命打击,而是促使美国在某种程度上被迫调整策略、加速对外部依赖的削减。
在此背景下,美国方面的回应并不意在全部改变局势,而是回到以往的工具箱。特朗普时期的做法再次被提及: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可能再征收高额关税,甚至达到100%;对某些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。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美国现在能动用的牌并不多,近来已多次使用的关税工具若叠加起来,理论上确实会形成高强度的压力,但企业早已建立了应对预案,实际冲击并不一定如想象中那么剧烈。
需要关注的是,涉及的“关键软件”清单包括EDA等芯片设计软件,以及CAD、MATLAB、CAE等工业软件,甚至可能涉及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类软件如Oracle、Windows等。对某些领域的影响会出现,但总体来看并非不可逾越。原因在于国内在部分关键环节已经实现较高程度的替代,尤其是EDA工具和工业软件方面的国产化进展比较显著;数据处理、操作系统等领域也有相对成熟的替代路径。因此,外界普遍认为,这轮政策对美国的直接冲击可能被低估,但对中国的自主可控能力是一次显著的推动。
形势对比时,很多人用一个比喻来描述:美国手里并非“王炸”,而中国这边则握着多张强牌。尽管具体牌面难以一眼看清,但总体感觉是,中国具备的四张A牌、三张K牌等多张强力牌,可能使未来的博弈走向更有利于中国。换言之,美国的制裁并不一定会把中国打回原形,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中国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。
展望未来,双边博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。中国将继续推动科技自主、产业链安全与金融体系的多元化,提升在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能力;而美国则可能在压力下调整策略,既强化制裁工具,也寻求通过对话和规则协商来重新设计竞争格局。总的趋势是,随着自立自强的推进,全球供应链的结构性变化将逐步显现,美国的影响力并非不可撼动,但其优势也将受到更高强度的约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