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的上海细雨连绵,挡不住生命重生的暖意。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神经外科二病区,1岁的青海回族女孩小马缓缓睁开睡眼,母亲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久违的笑容。这个被称作“大头娃娃”的孩子从青海湖畔来到黄浦江边,终于摆脱了危及生命的病痛阴影。
“大头娃娃”病症复杂
小马是青海一家拉面馆师傅的第四个孩子,自出生起,生命就被两大难题笼罩:不断增大的头围,以及腰骶部一个逐渐隆起的肿物。
家人说,小马5个月大时,头型异常增大的趋势愈发明显,此外,背部肿物也从鸡蛋大小不断生长,到这次来院就诊时已达到10cm×7cm,肿物表面粗糙呈紫红色,血管清晰可见,还伴有黄色结痂样分泌物。
为了给孩子治病,小马父母带着她辗转国内多家医院,却因病情复杂、手术风险高,多次被建议放弃治疗。但这个家庭始终抱着“既然生下了,就要好好养”的信念,没有停下求医的脚步。了解到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可能有办法,他们来到了上海。
展开剩余69%抵达新华医院后,小儿神经外科王晓强主任团队立即为小马展开全面检查,最终的诊断结果令人揪心:孩子同时患有“脑积水”与“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(伴腰骶部巨大脊膜膨出)”。这两种疾病相互关联,共同威胁着她的生命健康。
首先,小马的头围异常增大,是因脑脊液循环受阻,导致颅内积液堆积、颅内压增高所致。若不及时干预,持续升高的颅内压可能压迫脑组织,影响神经发育,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。
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则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,小马腰骶部的巨大脊膜膨出,正是脊髓受到异常牵拉、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。若不解除脊髓栓系,可能导致下肢瘫痪、大小便失禁等终身残疾。
新华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(MDT)机制,小儿神经外科联合整形外科共同为小马制定分期手术方案。
手术如在“细丝上舞蹈”
考虑到小马才1岁、身体耐受度低,且两种病症需分步解决,团队最终确定“先控脑积水、再修脊膜膨出”的分期手术策略,每一步操作都如同在“细丝上舞蹈”。
首次手术的目标是缓解颅内高压、控制脑积水进展,为大脑“减压”。医生通过微创方式,在小马的脑室与腹腔之间建立一条分流通道,将颅内多余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,由身体自然吸收。
术后,小马的头围增长迅速得到控制,此前因颅内压增高导致的烦躁情绪明显缓解,这为后续脊膜膨出修补手术奠定了稳定的身体基础。
第二阶段的手术——脊膜膨出修补+皮瓣移植术,是要为脊髓“松绑”,但手术更为复杂。小马腰骶部的膨出物与神经组织紧密粘连,稍不慎就可能损伤支配下肢活动和大小便功能的神经,导致终身残疾。
手术中,王晓强主任团队在显微镜下逐层分离粘连的神经纤维,小心翼翼地切除脂肪瘤样组织,同时以水密性缝合技术重建硬脊膜,将突出的脊膜完整还纳至椎管内,彻底解除脊髓栓系;随后,整形外科欧阳天祥主任接力上阵,利用皮瓣移植技术,精准覆盖腰骶部的缺损区域,重建椎管完整性,确保术后伤口顺利愈合,减少感染风险。
为保障手术安全,团队全程启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,实时评估神经功能状态,每一步操作都精准到毫米。最终,手术顺利完成,既切除了膨出物,又最大程度保护了神经功能。
医患双向奔赴
在新华医院治疗期间,这个不善言辞的回族家庭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着亲情与信任,始终对孩子不离不弃。新华医院的医护团队也用专业与温度回应着这份信任:术前反复推演手术方案,与家属耐心沟通每一个风险点;术后密切监测小马的生命体征,为她制定专属护理计划,还贴心考虑到回族家庭的饮食习惯,协调食堂提供相应餐食。
如今,小马术后恢复良好,不仅头围恢复正常,腰骶部的伤口也在顺利愈合,曾经因病痛带来的烦躁、哭闹明显减少,父母沉重的心情状态终于稍稍卸下。这场生命救援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胜利,更是一场“医者仁心”与“家庭坚守”的双向奔赴。(文中患者为化名)
发布于:上海市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