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手爸妈带娃,总免不了被宝宝的“小调皮”搞得头大:刚收拾好的玩具瞬间散落一地,好好的绘本被撕得稀碎,甚至会突然抢别的小朋友的东西……每次撞见这些场景,不少家长第一反应就是皱眉、呵斥,可你知道吗?宝宝很多看似“捣蛋”的行为,背后藏着他们独特的成长信号,凶他不仅没用,还会悄悄伤害亲子关系。今天就来聊聊,宝宝这8种行为,咱们真的别再凶了!
第一种,总爱“重复做一件事”。比如反复把杯子里的水倒来倒去,把积木堆好又推倒,甚至连听同一个睡前故事都百听不厌。很多家长觉得这是“磨蹭”“无聊”,忍不住催他“换个别的玩”。但其实,重复是宝宝探索世界的方式呀!对1岁左右的宝宝来说,他在重复中确认“我做的动作能带来什么变化”——推倒积木的瞬间,他在理解“因果关系”;反复倒水,是在感知“液体的流动”。这时候别急着打断,递给他安全的工具,陪着他“重复”,就是最好的鼓励。
第二种,喜欢“搞破坏”,撕书、拆玩具、在墙上乱涂乱画。看到刚买的绘本被撕得破破烂烂,谁都会心疼,但你别急着发火。对宝宝来说,“破坏”不是调皮,而是在“探索”:撕纸的声音和触感让他觉得新奇,拆玩具是想看看里面藏着什么,墙上画画是想“展示”自己的小手能创造出痕迹。这时候与其凶他“不许撕”,不如给她准备可水洗的画笔和专用画纸,把“破坏欲”变成创造力,比呵斥有用100倍。
展开剩余73%第三种,爱“模仿”大人。你做饭他要抢锅铲,你扫地他要拿扫帚,甚至你打电话他也要抢手机“喂喂喂”。有的家长觉得“添乱”,会一把推开他:“小孩子别捣乱!”但模仿是宝宝学习的第一步呀!他学着你的样子做事,是想“变成和爸爸妈妈一样厉害的人”,也是在练习生活技能。不妨顺水推舟,给她准备一套迷你厨具、小扫帚,让他跟着你一起“干活”,既能满足他的好奇心,还能培养动手能力,何乐而不为?
第四种,突然“黏人”,一刻离不开你。明明之前能自己玩一会儿,突然变成“小尾巴”,你走到哪他跟到哪,连你去厕所都要扒着门等。这时候别嫌他“麻烦”,更别推开他说“你自己玩去”。宝宝黏人,往往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,可能是环境变了,也可能是感受到了你的情绪波动。他黏着你,是在确认“妈妈/爸爸是不是一直爱我”。这时候给她一个拥抱,告诉她“妈妈在呢”,比不耐烦地推开,更能帮他建立安全感。
第五种,喜欢“说不”。你让他吃饭,他说“不”;你让他穿衣服,他说“不”;连你让他喝水,他都要摇头说“不”。这时候别觉得他“叛逆”,忍不住凶他“必须听我的”。其实“说不”是宝宝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,他在尝试“掌控自己的生活”,想证明“我是一个独立的小大人了”。与其和他硬碰硬,不如给她选择权:“你想先穿红色的袜子,还是蓝色的?”“你想现在吃饭,还是再玩5分钟?”给宝宝一点自主空间,“叛逆期”也能很顺利。
第六种,爱“抢东西”。和小朋友玩时,总喜欢抢别人的玩具,甚至会动手推人。这时候很多家长觉得“没礼貌”,会立刻批评他“不许抢”,甚至强行把玩具抢回来。但对1岁左右的宝宝来说,他还没有“分享”的概念,也分不清“你的”“我的”,他觉得“我喜欢就是我的”。这时候别凶他,更别贴标签“你怎么这么自私”,而是耐心告诉他:“这是小朋友的玩具,你想玩可以问‘我能玩一下吗’,我们也可以把你的玩具分享给别人呀。”宝宝的规则感,是慢慢教出来的,不是凶出来的。
第七种,吃饭“不老实”,用手抓饭、把饭菜扔地上,甚至故意把勺子扔到桌子底下。有的家长看着满地狼藉,瞬间火大:“好好吃饭!再扔就不让你吃了!”但对宝宝来说,用手抓饭是在探索食物的触感和味道,扔东西是在观察“东西掉下去会怎么样”。这时候别呵斥,不妨给他准备专用的辅食碗和防滑垫,让他尽情“抓着吃”,等他过了这个阶段,自然会慢慢学会用勺子。比起干净的地板,宝宝对吃饭的兴趣更重要。
第八种,情绪上来“哭闹不止”。可能因为玩具掉地上了哭,可能因为没吃到想吃的零食哭,甚至可能因为你没抱他哭。这时候别觉得他“矫情”,忍不住吼他“不许哭!再哭我就走了”。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,哭闹是他表达情绪的唯一方式,他哭,是在说“我不舒服”“我不开心”。这时候别急着制止,蹲下来抱抱他,说“妈妈知道你难过了”,等他情绪平静下来,再问问他“怎么了呀”。接纳宝宝的情绪,比让他“不许哭”,更能帮他学会管理情绪。
其实呀,宝宝的世界很简单,他们的每一个“小调皮”,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很多时候,我们觉得宝宝“不听话”,只是因为我们没读懂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。育儿就像解谜,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,少一点呵斥;多一点理解,少一点暴躁。
毕竟,宝宝能这样依赖我们、在我们面前肆无忌惮地做自己的时光,也就那么几年。等他慢慢长大,会自己吃饭、自己睡觉、不再黏着我们的时候,回头看看,那些曾经让我们头疼的“小调皮”,都会变成最珍贵的回忆。所以,下次再遇到宝宝的这些行为,记得深呼吸,告诉自己:他不是故意捣乱,他只是在慢慢长大呀。
发布于:云南省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